Kaldi中的decoder(一)- 基础和viterbi解码
Kaldi文档里的内容非常有价值,本文作为辅助理解的材料。 Kaldi代码实现也非常简单清晰。
需要掌握的代码文件
- decoder/simple-decoder.cc
- decoder/simple-decoder.h
- gmmbin/gmm-decode-simple.cc
- itf/decodable-itf.h
Kaldi的decoder的实现在decoder/目录下,根据下面功能需要实现了不同的类型的解码器。
- 是否nbest(simple or lattice)
- CPU还是GPU
- 普通版还是加速版(faster)
- 离线批处理还是online。
各个不同的解码器对应的文件都以decoder结尾。
- simple-decoder
- faster-decoder
- lattice-decoder
- lattice-faster-decoder
解码器对象的设计
Kaldi中抽象出DecodableInterface的概念,将解码器算法和声学模型计算模块解耦合,解码器算法和声学模型类型无关,从而可以被不同类型声学模型复用。
DecodableInterface接口
- LogLikelihood
- IsLastFrame
- NumFramesReady
- NumIndices
Decoder对象上只绑定了一个解码图Fst对象(HCLG).DecodableInterface对象在调用Decode时传入。
DecodableInterface用于计算声学模型的输出,对于Decoder相当于一个Data Provider,其主要接口为LogLikelihood,该接口返回t时刻,transition-id对应的声学模型得分。声学模型的输出是特征在上下文相关音素绑定后的状态(pdf-id)上的概率值,但在kaldi的hclg解码图FST里,边上输入是transition-id,这个数据结构包含了比pdf-id更多的信息。在LogLikelihood内部会把需要计算的transition-id转为pdf-id,然后计算pdf-id对应的得分。
Decoder
在kaldi中,DecodableInterface的输出一般是各transition-id的声学模型后验概率值,transition-id是HCLG的输入,Decoder要根据transition-id的得分选择一条(或者多条)最优路径。
Kaldi中没有为Decoder设计基类接口,但是每个Decoder在实现时都遵循了相同的接口约定。
解码可执行程序
根据使用的DecodableInterface,也就是声学模型(GMM / NNet),最终的解码可执行程序在 gmmbin和nnet3bin目录下面
- 1-best的解码叫 *-decode-*
- lattice解码叫 *-latgen-*
解码可执行程序中主要做的事情是
- 读取FST解码图模型
- 非online模式读取特征feature,online模式则是配置特征提取模块FeaturePipeline
- 配置DecodableInterface(feature)或者DecodableInterface(featurepipeline)
- 配置Decoder(fst)
- 调用decoder.Decode(decodable)开始解码
可以阅读gmm-decode-simple学习怎么使用一个decoder.
解码器算法
解码器的核心算法在decoder/下面的文件里。本文简单介绍最简单的SimpleDecoder,其仅在gmm解码里使用(gmm-decode-simple),nnet3并没有使用这个decoder.
SimpleDecoder里实现的token-pass算法是viterbi算法的一种实现方法,这个是其他解码算法的基础,必须要完全理解,深入掌握,代码非常简洁,可以多看几遍。
Token
- token可以理解为在state上
- prev_ 指向前一个token(从哪个token扩展来的)
- ref_count_ 引用计数
- cost_ 累计cost,t时刻,token A经过边
arc(trans-id, word-id, graph_weight)
扩展为token B。 B的cost等于A的cost + (-am_score) + graph_weight
。其中am_score为t时刻特征Ft
的声学模型上对应的pdf-id
(trans-id
对应的pdf-id
)的得分。 - arc_ token构建时传入的是grpah上对应的StdArc类型的arc,而token内部实际存储的arc类型是LatticeArc,hclg用的StdArc类型的arc里weight只能存一个值,而LatticeArc里weight把acoustic和graph cost分开存储,因此在回溯时,可以分别输出acoustic得分和lm得分.
- TokenDelete() 利用用引用计数的方式对token进行释放管理。
- 重载了 < 符号,比较两个token的得分, 若 a.cost > b.cost, 则a < b.
SimpleDecoder类
- prev_toks_ 保存前一帧(t-1时刻)的所有tokens
- cur_toks_ 保存当前帧(t时刻)扩展出的tokens
- prev_toks_和cur_toks_是从stateID到token的map类型对象,类型为unordered_map<StateId, Token*>, 因为只需要1-best路径,每个状态上最多只有1个token
- 对于t-1之前时刻的tokens,不专门维护,他们只在到达终止时刻T时,cur里的token做backtrace时用到。
- beam_ 剪枝阈值
- num_frames_decoded_ 当前完成解码(token pass)的帧数
Decode()
算法非常简单
ProcessEmitting
每一时刻t,对prev_toks_(t-1时刻)里每个状态上的token(SimpleDecoder只找最优路径,每个state只要保留一个token即可,这就是viterbi算法。若想保留全局的Nbest路径,每个状态上需要记录N个cost最小的t时刻token),根据该状态的arc进行转移。若arc的输入不是epsilon,则创建一个新的token,放进cur_toks_(t时刻)里。若新的token对应的state上在t时刻已经有了token,则比较两者的cost,保留cost小的.
因为解码图包含大量state,如果每个时刻都保留所有扩展出的tokens,想象一下我们的HCLG有那么多state,每个state上0到T时刻的token都要保存,带来的计算和存储都非常大。所以需要剪枝删除一些token,一个简单的方法为:在每一个时刻t,记录t时刻扩展出的新token中的最小的cost,在扩展t时刻token时,只有保留cost和该最小cost差值小于某个阈值(beam)的新token。这种根据阈值进行剪枝的搜索方法叫beam search,其可以减少计算和存储开销,但可能丢失全局cost最小的那条路径。
ProcessNonemitting
对于输入是epsilon的边,跳转是不消耗时间的,因此需要单独处理。 在ProcessEmitting完成后,若cur_toks_中的token所在状态存在输入为eps边,则将这些token继续扩展并放入cur_toks_里。(所以自跳转上的边的输入一定不是epsilon,不然这一步无法结束。)代码中,fst里保留0作为epsilon的index,所以代码中根据arc.ilabel是否为0判断输入是否为epsilon。
在ProcessEmitting中,每一个时间点,每个token只能沿着输入非epsilon的arc扩展一步,而对于ProcessNonemitting,如果某个state后面有连续多个epsilon的arc,是需要向后连续扩展token的,因此在代码实现上用了一个先入后出的栈结构来进行深度优先搜索。
ProcessNonemitting中的剪枝和ProcessEmitting有些区别,使用的ProcessEmitting中best token的cost + beam作为cutoff阈值。
PruneToks
在t时刻全部扩展完成后,对所有的新token再扫描一遍,只保留那些cost和最小cost差值小于某个阈值(beam)的token。将prune后不包含token的state从map中去除。
GetBestPath
当到达T时刻,只要找出cur_toks_里cost最小的state(如果要求final,则必须使用final状态中的token),然后根据其backtrace指针不断往前回溯找到所有的token,把这些token记录的arc上的output输出即可。GetBestPath里实际是用token里的arc信息构建了一个Lattice,不过这个Lattice其实是一条直线。每个状态都只有一个边。由于有输入是epsilon的边,所以这条路径的边个数可能大于语音的帧数。
以上就是全部算法。谢谢阅读。